首页 > 原创天地 > 正文

从钓鱼岛事件看中日民间交往(第四版)

文章来源: 美高梅4858网址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0-11-05

钓鱼岛事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中日两国政府在此问题上虽仍存有许多异议,但基本达成一致,事情告一段落。然而两国民间对此事的热议却余温不退,在网络上各种关于钓鱼岛和尖阁列岛(日称钓鱼岛为尖阁列岛)的帖子仍到处可见,而且跟帖不断。其中不乏语言尖锐,言辞凿凿的评论。

“众所周知,钓鱼岛位于东海大陆架东南边缘,是中国台湾省的附属岛屿。至少在15世纪初的明朝永乐年间,中国渔民就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并在《顺风相送》一书中予以记载。”以上言论很明显出自于中国网民,温家宝总理也向日方明确的表达了中国政府的态度——钓鱼岛是中国的。在我们的意识里,钓鱼岛理所当然的是中国的领土,日方的行为完全是无理取闹。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同样也有他们的说辞,有他们所谓的证据。日方“咄咄逼人”的态度在某一方面也是自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双方代表着不同的国家利益,领土主权就该寸步不让,而中国也是如此。中日两国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民众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双方意识里的截然相反的利益出发点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

但是否能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国家利益的不同”呢?答案是否定的,更广泛的领域才是探寻原因的落脚点。笔者认为中日民间交往的缺失就是造成中日关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不少日本网友质疑中国的证据,“那些中国方面的所谓文件也不过是几份航海地图而已。中国最大的技术就是仿造,那些地图的来源谁也说不明白。”乍看这些言论的确令人发火,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当日本人极力为自己国家辩护时,在激动情绪的煽动下就容易对中国产生偏见,因为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也得不到客观的评价。但反过来,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又如何呢?是火影忍者、索尼相机,还是丰田轿车,或是苍井空?单单这些角落又能代表他们多少呢?对他们的民间文化我们终究不过是个“门外汉”。

虽然中日自1972年建交至今已逾30个年头,近年来的“破冰”之旅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种发展还仅局限于政界和商界,民间交往仍然寥若星辰。即使是近年来兴起的“日游”热也只在一些沿海地区。中国民众了解日本大多只是通过新闻及一些影视作品,但是新闻和影视作品又无法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不能充分的体现日方现在的价值观与社会倾向。像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这样的交流虽然有所关注,但始终处于欠缺状态。对日本政府的政策我们只是一种“朦胧”认识,对民间的了解更是摸不着边。反过来,日方对我们的了解情况也大抵相似,因此无怪乎两国民众对钓鱼岛事件提出了相似的内容,却持相反的观点了。

但笔者坚持认为,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回暖”,不会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但从进程来看,中日民众之间想要“回暖”却并不容易,很可能要用近十年的时间方能回到事件发生前那种相对稳定缓和的状态。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政府在两国交往时可以多多引入民间力量,在政治引导上作相关的改善。因此,从长远的眼光看,比起通过政府妥协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推动民间交往,加强民众间的相互理解,自下而上建立两国关系的方式,显然要稳固得多。